留学交流系列——VIS2017,一段不负青春的旅程

2017-12-28 11:08:50

山东大学 交叉研究中心 王妍岩


从赶deadline时的焦虑落泪,到论文投稿后的如释重负,到被接收时的满心欢喜,到参会做报告时的忐忑不安,再到得到肯定时的欣慰与自豪,我想,这是千金难买的成长。


三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

2014年,大二懵懂的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IRC,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课题摸索的过程。这期间我曾像无头苍蝇,也曾像热锅上的蚂蚁,对自己的能力极度不自信,对未来极度迷茫。陈宝权老师悉心指引方向,尊重我的兴趣,培养我的能力。IRC提供给我的是自由成长的土壤,和丰润厚泽的雨露。

直到2016年1月,我正式确定了我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这也奠定了我将来的科研方向:关于图可视化的研究。在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陪伴我的是一摞摞论文,眼花缭乱的万行代码,以及汪云海老师的循循善诱。从一开始,我对可视化毫无认识、对图的认识仅停留在离散数学中学到的皮毛,到后来熟悉大部分主流图布局算法,分析既有算法的不足和缺陷,实现新的idea,在这个过程中,汪云海老师一直不厌其烦地为我指点迷津。2016年6月我以“大规模图数据可视化”为毕业设计课题,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完成了本科学业。然而那时我不知道的是,毕业设计的完成仅仅是一篇顶会论文的起点,在这之后,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完成。原来至此,我只完成了这篇文章的2%。

2016年9月到2017年3月,是我度过的最漫长的半年。这期间,我的论文思路曾经一变再变,兜兜转转,我们不断摸索着尝试了很多新的想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被挫败感打击得灰头土脸的我甚至以为,这个项目大概就这样黄了吧,没有做下去的必要了,大概也是我能力有限。汪老师却没有放弃这篇文章,更没有放弃我。最后我们重新整顿思路,理清脉络,竟然又回到了最初的idea。既然确定了这个idea的可行性,投稿IEEE VIS的目标也很明确,那么就“撸起袖子干吧“。


2% = 98%

大年初四,我们就已经返校,开始做最后的冲刺。在最后的这一个多月里,我曾以为剩下的工作不多了,可以稍稍放松一些,但老师告诉我工作剩下2%时,其实是还剩下98%未完成,因为总有还能更加完善的地方,这句话,在我结束了deadline之后,才深有体会。和我们合作的香港中文大学的Philip教授是一个特别细致且有耐心的人,他总能发现我做的结果图里的小瑕疵,一遍遍检查所有细枝末节,这让我即感动又感触。实验部分更是一改再改,每天我的脑子里都有一条长长的to-do-list,并且还在无限加载中。在那些日子里,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黑眼圈深重记忆短暂;没时间洗头洗澡,浑身一股自己都无法忍受的臭味;没时间吃饭,叫的外卖搁置到冰凉;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每天对着屏幕边流泪边工作……那时已经没有时间想象文章是否投中会如何,只是一心想着尽全力把所有人的心血完成。最后的几天里,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即便无偿帮忙的实验室小伙伴,也毫无怨言地陪我熬夜通宵,帮我做视频、做图,这让我异常感动。那时我才了解,原来做一篇文章,真的大有文章。

2017年41日,我的第一篇论文投稿。曲折的过程曾让我想过放弃。汪老师不断鞭策我,挚友们不断鼓励我,实验室小伙伴们无私帮助我,终于在焦头烂额的3月,把它完成了。愚人节的清晨,鱼肚东方之时,那个提交按钮让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IRC117房间沸腾了。那一刻,我想,不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就不算愚弄了自己


收获 · 忙碌

漫长的等待后,在青岛7月温润的海风中,我终于得到了论文被接收的消息。我竟没有想象中的激动雀跃,有的却是一份内心的慰藉与欣喜。

在这之后的三个月,对于美国之行,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不安。尤其是在临行前最后一周得知汪老师的签证没办法及时通过,只能由我去做报告之时。Slides改了一版又一版,script背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在飞机上、瑟瑟发抖的通宵转机过程中,还是稿不离手。在上台报告前两天,slides又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于是又有了那些天没日没夜的练习。与时差抗争的身体让我每天只能入睡4个小时,强撑着精神,内心有一个声音不断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做好这件事。在这里感谢陪我多次rehearsal并给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的陈宝权老师和Michael,尤其是陈老师亲自帮我仔细修改slides,还有帮我一遍遍纠正发音的葛彤学长,听我一遍遍洗脑式练习的海峰,半夜与凌晨被我奇怪作息打扰的文婷。

美国Phoenix时间10月5日16:30,我哆嗦着双手,捧着笔记本登上了今年vis最大会场的讲台,同行的小伙伴、其他大学的新朋友、还有Michael和俞凌云老师等许多老师都在台下给我鼓励,报告前刘世霞老师和徐瑞鸽老师也为我加油,在台上看到他们的注视,内心似乎有了一股更加坚定的勇气和力量。在他们的鼓励下,15分钟的报告总算是顺利完成。接下来的5分钟提问环节,提问麦克风前站了不少人,着实让我有些惊喜与担忧,惊喜于大家喜欢我的工作和报告,对我做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担忧于害怕答不上问题。好在一切都顺利,显然他们也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案。

Session结束后,session chair Cody Dunne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一位美国某大学教授前来与我握手,表示非常喜欢我的工作和报告,并问我是否有兴趣在美国继续跟他深造读phd,这让我受宠若惊,没想到这场报告能让我得到了一个offer,这是对我极大的肯定。之后,又有若干个学者过来和我讨论我的文章。

至此,我的任务算是完满完成了,再一次,感谢一路教导我的陈宝权老师、汪云海老师,陪伴和帮助我的小伙伴们,以及支持我的家人。如果说,这次的美国之行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过于专注练习而忽略了主动结识更多专家学者的机会。曾经听实验室的大师兄说过,有了自己的文章,到会议上去做了报告,才能深刻体会到那种无以言表的感觉。如今,我方才有所感受。

是尘埃落定,还是新的开始?

这一遭体验或许也并没有多么值得骄傲,但或许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新的起点。记得曾经有朋友说,为什么感觉你的生活这么棒,总是充满了惊喜与成就,似乎永远都有新鲜的体验。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ta,现在我似乎有了答案。在令人艳羡的背后,总有他人看不到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所有的一切,只有自己能了解。享受这个过程,尽管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人生是充满未知的旅行,付出和得到不一定成正比,但一定不负青春与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