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IRC头脑风暴让实验室又进入到了正常的工作状态;IRC的同学们在这次的头脑风暴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整个过程有序而激烈,相信不管是报告的同学老师还是听众,都会有不少的收获。跟陈老师讨论了下我们的这次报告会,深有感触。
此次的报告会是围绕“IRC头脑风暴”进行,同学老师们都有积极思考发言,气氛相比以前也更为活跃。但是,这次报告会也许并没有达到最高效率;显然,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举出一些例子,这里不是想要批评任何的同学,仅仅是用来分析反思,希望实验室的同学老师们一起思考、共同进步。
首先,绝大部分报告更倾向于汇报“technical”的内容。所谓“technical”,即我们习惯用“我要做什么、别人做了什么、我怎么来做”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报告。而实际上,在这一阶段,我们更应该是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会比别人的想法更有优势等等;换句话说,我们要积极探索本质。以统哥和小欢欢的报告为例,统哥报告了他们想利用Pose数据库,初始优化得到的3D骨架,从而生成更优的建模。但是,统哥并没有分析使用Pose数据库会更优的原因(虽然有提到从2D图像生成3D骨架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其次,在我们考虑一个想法之前,结果应该是可预测的。不管是问题本身的创新,还是在解决方法上的创新,预期的结果应该是已经形成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理由去与其它的方法“一决高下”。举例而言,小斌斌在报告中有强调想要利用深度学习的方式用于3D object recognition,但是并没有描述为什么这样可行。事实上,如陈老师所言,在思考课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能够写出Introduction。只有这样,才算是我们对该课题有了相对充分的“confidence”,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并能够一定程度为自己argue。
此外,作为听众,我们应该学会以更为“critical”的状态来面对别人的报告。记得久伦报告的时候,陈老师问大家听懂他要做什么事情了没,我立刻回答“就是要做视频和三维场景的融合啊”。这样说是脱口而出,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在久伦后面的描述中,我才清楚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和三维场景的融合,而且不一样的原因可能导致不同的做法。
最后,在报告以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细化问题。听这么多报告,觉得很多问题都不够细化,范围太大,比如彪哥的战线拉得太长。不管是为了做paper还是汇报,我们都要尽可能的聚焦到某一个点上,然后再适当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大家发散。
个人愚见,有感而发,哈哈。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总结经验,相信以后的IRC头脑风暴会越来越成熟的。